1. 主页 > 常识

游人不解春何在(只拣儿童多处行是什么意思)

一、儿童不解春何在,只拣游人多处行出自哪首诗


游人不解春何在


这句诗句出自清代的汪楫的《田间》。

田间

清·汪楫

小妇扶犁大妇耕,陇头一树有啼莺。

儿童不解春何在,只向游人多处行。

翻译:

年轻的妇女扶犁种田,年长的妇女躬耕田野,田头间绿树莺啼,一派春意盎然。小孩子不明白春天在哪里,只知道在游人多的地方找春天。

扩展资料:

汪楫:

清(公元一六二六年至一六九九年)字次舟,(一作舟次)号悔斋,安徽休宁人,寄籍江苏江都。

生于明崇祯年间,卒于清圣祖康熙二十八年,年六十四岁。

著有《崇祯长编》、《悔斋集》、《使琉球杂录》、《册封疏钞》、《中州沿革志》、《补天石传奇》、《观海集》一卷等。

艺术成就:

1、诗

楫工诗,与三原孙枝蔚、泰州吴嘉纪齐名,所作以古为宗,以清冷峭蒨为致,龚鼎孳、周亮工推重之。清史列传》亦能曲,尝作补天石传奇,《曲录》行于世。

2、书法

汪楫亦工书,系清初书法名家,其书法以骨胜,有杨凝式、米芾之神。尝为朱彝尊书联,笔法奇逸,浑脱淋漓,如舞剑器。出使琉球时,为其国王尚贞书殿榜,纵笔为擘窠大书。尚贞大惊,以为神人。

参考资料:百度百科-汪楫

二、"游人不解春何在,只拣儿童多处行".这句话的意思是


游人不解春何在


意思:如果游人不了解春天在什么地方,只要跟着儿童多的地方去。

出自:《只拣儿童多处行》

作者:冰心

出处:

李商隐写过:“儿童不解春何在,只拣游人多处行。”冰心奶奶巧妙地把‘’儿童不解春何在,只拣游人多处行。”改成了“游人不解春何在,只拣儿童多处行。”虽然只是动了一下词序,却折射出冰心奶奶对儿童无限的爱。”春天的颐和园成了儿童的海洋,儿童的乐园。他们尽情说笑,在阳光下东奔西跑,不知疲倦。在冰心的眼里,这些孩子成了天使,成了太阳,他们小小的身躯上喷发着太阳的香气息。儿童多处春光美!儿童和春天一样生机勃勃,儿童就是最美的春光!所以冰心肯定的说“只拣儿童多处行”“,是永远不会找不到春天的!

扩展资料:

《只拣儿童多处行》(Just pick up children for)是一篇发表于《北京晚报》的散文,发表时间为1962年5月6日,后收入散文集《拾穗小札》,作者是冰心(谢婉莹)。

参考资料:百度百科--只拣儿童多处行

三、游人不解春何在***只拣儿童多处行是什么意思


游人不解春何在


游人不知道去哪里欣赏春光,只要找个小孩多的地方就可以欣赏到了。道理:有的美只属于那些纯真无邪的小孩子。

其实,这篇文章的题目是冰心将古人的诗句改动而来的。古人曾写过:“儿童不解春何在,只拣游人多处行。”而冰心认为这句诗反过来也可以说:“游人不解春何在,只拣儿童多处行。”

出自李商隐的《暮秋独游曲江》,全文为:

深知身在情长在,怅望江头江水声。

白发未除豪气在,醉吹横笛坐榕明。

天荒地变吾仍在,花冷山深奈吾何。

洗竹放教风自在,隔溪看得月分明。

儿童不解春何在,只向游人多处行。

开帘一寄平生快,万顷空江着月明。

拓展资料:

《暮秋独游曲江》是唐代诗人李商隐为追悼亡妻王氏的诗作。

此诗前二句写荷叶的“生”与“枯”,暗示人生的变化;后二句感叹尽管自己此身尚存此情长在,无奈逝者已矣,格调无限凄惋,将前两句所蕴含的绵绵深情推向无以复加的新境。

李商隐(约813—约858),唐代诗人。字义山,号玉溪生。怀州河内(今河南沁阳)人。开成(唐文宗年号,836—840年)进士。曾任县尉、秘书郎和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。因受牛李党争影响,被人排挤,潦倒终身。所作咏史诗多托古以讽时政,无题诗很有名。擅长律绝,富于文采,构思精密,情致婉曲,具有独特风格。然有用典太多,意旨隐晦之病。

四、儿童不解春何在,只拣游人多处行。出自哪首诗越全越好。

出自唐代李商隐的《暮秋独游曲江》。

全文:

深知身在情长在,怅望江头江水声。

白发未除豪气在,醉吹横笛坐榕明。

天荒地变吾仍在,花冷山深奈吾何。

洗竹放教风自在,隔溪看得月分明。

儿童不解春何在,只向游人多处行。

开帘一寄平生快,万顷空江着月明

译文:

荷叶没有生长出来的时候,春天的恨意已经生出,荷叶枯败的时候,秋天的恨意也出现了。儿童不理解春天的意义,只是盲目的挑人走的地方游玩。然而只要存活在天地间,那么情谊是天地永存的,多少的惆怅诉不尽,只有那流不尽的江水声。

扩展资料:

“荷叶生时春恨生,荷叶枯时秋恨成”,这两句诗写荷叶的“生”与“枯”,暗示人生的变化。句中春生、秋枯,恨生、恨成映衬对比,更丰富了诗的内涵。

对比指的是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,或者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的方面并举出来,相对比较的一种修辞方式。

映衬指的是为了突出主要事物,先描写与之有关联的事物,作为陪衬烘托的修辞方法。这种修辞方法按照和衬托事物之间所呈现得出来的关系不同,分为正衬和反衬。

创作背景

李商隐妻子王氏于唐宣宗大中五年(851)秋病故。是年秋冬之际,李商隐赴东川节度使柳仲郢幕府,前后凡五年。大中十年(856)冬,柳仲郢被命入朝,李商隐随柳氏返京。第二年春上抵达长安。《冯谱》谓其“似十一年春初方还京”,是也。大中十二年(858)春,李商隐已病殁于郑州。由此推之,此篇当为李商隐大中十一年(857)秋暮独游曲江之作。

关于此诗所悼念的对象,论者有两种不同的意见。冯浩《玉溪生诗集笺注》以此为艳情,不入编年。其曰:“前有《荷花》、《赠荷花》二诗,盖意中人也,此则伤其已逝矣。”张采田《玉溪生年谱会笺》系此诗于唐宣宗大中十年(856),其曰:“此亦追悼之作,与《赠荷花》等篇不同,作艳情者误。”细味《荷花》、《赠荷花》二诗知其人为歌者,诗有怜香惜玉之意,而此篇语浅情深,庄重沉痛,情味自别。集中唯悼念亡妻王氏诸什与之最为切近,诗当为王氏所赋。

关于此诗还有一段美丽感伤的爱情故事。相传李商隐与王氏相恋结合以前,曾有一恋人,小名叫“荷花”。荷花天生丽质,清秀可人,心地善良淳朴。李商隐年青有为,相貌出众,才华横溢。两人情投意合非常恩爱。在“荷花”的陪读下,李商隐的才学进步很快,两人一起度过了一段幸福甜蜜的时光。就在李商隐快要进京赶考的前一个月。

“荷花”突然身染重病,李商隐回天无术,只能日夜在病榻前陪伴“荷花”。随着病情的加重,一朵娇艳的“荷花”不幸早早地凋零了。“荷花”的早逝,给诗人带来了无比沉重的打击。后来诗人每见到湖塘里的荷花,心中便泛起阵阵忧伤。他自始至终也不能忘记那清秀美丽的“荷花”姑娘。不论这个传说真实与否,多情文士李商隐的爱情诗,多与荷花结缘则是勿庸置疑的事实。

参考资料:百度百科——暮秋独游曲江

关于游人不解春何在,只拣儿童多处行是什么意思的介绍到此结束,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。

声明 : 本文内容及图片来源于读者投稿以及网络,本网站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,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,根据《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》,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,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,我们会及时删除。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i084881@163.com,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。